文: Polly Lo 歡迎轉載,版權屬作者所有, 轉載時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問: 常聽見「已然、未然」」(already but not yet)的說法,這究竟是個怎麼樣的道理﹖ 「已然、未然」是聖經的重要主題。在救恩歷史中,耶穌和聖靈的工作「已」實現上帝的應許,可是主尚「未」再臨施行最後的審判,帶來完全的復和。因此上帝的救贖在基督裡「未」完成。[1] 舊約背景 讓我們先了解舊約的創造、墮落和救贖觀。神創造了萬物,包括人類。可是人類的先祖亞當與夏娃拒絕了神的主權,於是帶來了審判,但神有救贖的應許。神與以色列人立約,可惜以色列民不斷犯罪,一再帶來了審判。神藉眾先知應許會有新的約、新國度、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、新耶路撒冷和錫安會來臨、神的靈會澆灌,賜給百姓新心和新的靈,神會再次釋放祂的百姓。[2] 新約記載
耶穌在世時常向人教導「天國」。「天國」指神的主權與統治,它「已」藉耶穌來到了現今的世代,卻還「未」完全臨到,是對將來世代的盼望。 從四福音中可見耶穌在世行了許多神蹟、作過很多宣告,實現舊約中有關彌賽亞應許的預言:帶來好消息、治病、令死人復活、赦免人罪、宣告末世的應許已實現。[3] 這是天國來臨的標記。與此同時,耶穌藉多個比喻(如撒種、切求的寡婦和不義的官的比喻,參太十三、路十八3~8),表明當時仍「未」實現所有的應許,天國是未來的盼望。祂的教導表明天國的信息不會立即為世界帶來劇變,許多人仍拒絕福音,但他們不會即時受審判(如麥子稗子的比喻,參太十三24~30、36~43)。神將來才作終極審判,為義人申冤。天國的發展先是隱藏,然後才逐步顯現,最終必全然顯彰(芥菜種的比喻,參太十三31~32;可四30~32;路十三18~19)。這些教導充份顯示出「已然未然」的張力。 此外耶穌又教導門徒要為神國的來臨而禱告(如太六10),願神的旨意行在地上、如同行在天上。可見神的主權和統治有其終末性,完全實現救恩的天國尚未臨到。耶穌登山變像亦顯出「已然未然」的特性,當時基督在世時通常不會像變像時所顯露的形象,這事件卻預示了祂再來時的榮耀。 約翰福音中以「永生」表述末世論,強調永生的福已屬那些信耶穌的人(約三15~16、五24~26),那末世的應許在今世已實現。另一方面永生亦是將來的,到末世才有身體復活與最後審判。信祂的將復活得生,作惡的必被定罪(約五24~29)。[4] 五旬節聖靈降下讓我們看到神拯救的應許的實現(徒二16~21),然而神還未揭示一切。聖靈住在信徒心裡,待基督再來治理全地,完全實現神的應許(徒三20~21)。這顯示了「已然未然」的概念。 保羅亦於書信中指出救恩是充滿「已然」和「未然」的張力,神應許要將永生賜給屬祂的人,耶穌已被差到世上實現此應許(多一2~3)。然而信徒尚未進入審判後的新天新地,未在永恆的境界中敬拜神。救贖既指已成就的事,同時也指有待實現的事(加三3;腓一6)。信徒在基督裡已經成為後嗣,有聖靈賜下以證明是神的兒女,卻仍要等候將來的身體得贖(羅八18~25丶23;加四7;多三7),死後與基督同在(腓一23),身體會轉化(腓三20~21),在基督裡死了的人亦會從死人中復活(帖前四13~18)。[5] 希伯來書宣告基督應驗預言,在這「已」開始的末世顯現(來一2、5~14),祂把自己獻為祭以除掉世人的罪 (來九26)。可是「未然」的特徵依然存在,基督雖作王,信徒仍要信靠、順服、等候祂再來。將來祂所有的敵人都服在祂腳下(來一14、十12~13),那時候祂的旨意才完全實現。[6] 啟示錄強調神救贖的應許於耶穌裡實現。因耶穌的死,信徒能脫離罪惡,被建立為國度和祭司(啟一5~6),基督的十架擊敗了撒旦(啟十二7~12)。這是「已然」的信息。此書亦以很多的象徵來表達「未然」,撒旦、獸、巴比倫和假先知必被擊敗。神會建立新天新地,有一個新的世界秩序,不再有疾病丶罪惡和死亡,祂要與信徒永遠同住(啟廿一1~廿二5)。 結論 總括而言,基督信仰是「已然」的,因基督已為我們釘十架、經過死亡丶復活丶升天丶作王。另一方面卻是「未然」的,因祂必會再臨(約十四1~3;徒一11),確立那充滿愛與公義的統治與主權(彼後三13),實現終末的得勝與榮耀。在「已然未然」的過渡期,信徒在世上仍要面對困苦(徒十四22),例如公義未彰、受各樣的引誘、遭遇挫折。這一切都是歷煉,作為上帝國度的子民,信徒須在磨難中忍耐,持定信心和盼望,在生活上追求聖潔,活出基督的生命(約壹二28~三3)。在今生服在上帝的權柄、操練聖潔,於終末來臨時必可得上帝所預備的獎賞,就是生命的冠冕(林前九24~27)。此外信徒亦必須踐行福音使命,努力向人傳揚上帝透過基督為人所預備的救恩。 終極的盼望並非遙不可及,我們都要好好擔當上帝所給我們在世上的崗位,迎向新天新地。 [1] Thomas R, Schreiner, Magnifying God in Christ: A Summ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(Grand Rapids: Baker Academic, 2010), 19. [2] 同上書,頁20-21。 [3] 同上書,頁22-23。 [4] 同上書,26-27丶235。 [5] 鄧雅各:《新約神導論》,邵樟平、邵尹妙珍譯(香港:天道,2012),頁207、210-211及奧爾森:《統一與多元的基督教信仰》,李金好譯(香港:基道,2006),頁315~316。 [6] Thomas R, Schreiner, Magnifying God in Christ: A Summ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(Grand Rapids: Baker Academic, 2010), 32-33.
0 Comments
Leave a Reply. |
翻查問答
January 2019
問題類別 |